京都2024。博物。Miho Museum。2
踏進到在因空曠而顯得格外寧謐山棱上的美術館棟,被眼前的氣派不禁低聲「嘩」了出口。
數岫翠嵐濃欲滴 一軒靜境闃無塵
應該唔係關我好耐無入過藝術館美術館事,本身這座藝術館已是一件神聖又巨大的藝術品。這個衝擊眼球和心臟的感受,我係似個傻婆一樣,好激動,好唔冷靜。
館中有一隅是個放映室,以不同語言介紹這所藝術館的建築過程,我是從片中看到山頭的施工地一磚一瓦一玻璃漸漸到完成。片中貝聿銘多次抵工地跟參與的建築工匠和投資者交流進度想法。也有應該上棟祭之片段(這是神慈秀明會創立人選的初創地投資建造的)。
既然來到,這才十幾分鐘的紀錄片真的要看。
我感動不已。
這期的展覽是日本の食事。從十四世紀開始講日本「食」的文化。168組展品分六個 sections 兩期展出。手中的陳列一覽有標注每項展品的展覽期,有些兩期常設,有些在前期未放入展覽室,一些就在前期展出後收起。六個部份為 :海山の惠み(the bounty of land and sea),神をもてなし人をもてなす(entertaining the sublime and the human),日々の食事からうまれた懷石(Kaiseki as Paradigm of the everyday meal ),和菓子の世界(the world of Wagashi),百花繚亂の食(the early modern culinary smorgasbord),以及日本料理の近代化(the modernization of Japanese cuisine)。
靠山吃山,臨海吃海產,農耕的日常,碼頭的熱鬧,皇室貴族複雜又貴氣的饌具,寺院祭神的饌具,指定的食品及盤上擺放位置都有考究。大量木饌具,也有陶燒的,也有金屬材料鑄造的。睇到眼花繚亂。寺院僧侶進餐前唸的經文,還有百年前僧侶用膳的珍貴黑白照!每位僧人的白飯碗湯碗咁大,每碗都堆到如富士山般高的白飯,份量應該是我們平時吃的七至八碗量。哈哈,睇見都覺得一所寺院每日米飯消耗很大。
於是,會在展覽中見到不同美術館博物館調過來的典藏外,還有私人收藏家,神社,大學,寺院等等借出的文物。
官方網頁有齊展品的圖片和名稱,有興趣可以去瀏覽。
個人來講,特別深刻的還有幾幅十七十八世紀的屏風,因為描繪了桃山及江戶時代百姓的日常。猶其係「川口遊里圖」,因為屏風上的人物解了我一個多年的疑惑。如宿場的景致,畫中大量生動的人民在忙著或享受著人生。既是遊里(遊廓,政府劃定的風月區)為題,當中自然多男女在宴席襖門內之間攬頭攬頸甚至交頸中的描繪,當中竟發現繪有遊女在樓房間的咫尺空間站姿只弓起身就咁抽起和服露出屁股就地小解!生動若此,我確大開眼界。當年把屏風放在家中使用的人,也挺風雅。哈哈。
想起,這廿多日滿常見櫻花女士穿和服上街,但在洗手間內真的沒有遇見過。又真的幾奇。
展覽中令我驚訝的,還有為展品拍下的照片。即使係一組陶向付,都有一幅放了食物在內的照片給大家欣賞不論粗糙的饌具還時漆器饌具,依然能把盛載的食物錦上添花。
是感謝大自然(神明)賜予的糧食,遂珍惜每一口滋養血肉的食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