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6

《霍元甲》

既標榜是李連杰最重要的電影,又是一套大片,怎能不捧《霍元甲》的場呢?電影的主旨,我覺得不是講武德,而是講「出得來行,唔識見好就收,就預左要還」。

電影太多骨節眼含糊略過,我先不明白霍元甲怎可能在自學的情況下成了霍家的大當家。。父既不容學武,怎樣的武術奇才悟性奇高也未必能偷看偷學父親的拳路就掌握好武術的精髓而成一代武學大家吧!而且,他下鄉數載,洗滌了心靈脫胎換骨重新做人是正常,但這都是他個人對生命的感受體會提昇而已,然那他對家國的愛和對國是的悲懷是怎樣衍生,則顯得模糊,交代不清。。

故事的倫理關係十分中國式。父親和兒子關係疏離宛如陌路人,父親的角色永遠高高在上,神聖威嚴得沒可侵犯。。子不教,算是父之過,連為什麼要輸比賽也不解說開導,稚子怎會明白當中仁道之理。在電影中,父子間連蜻蜓點水式的關愛也欠奉,訝異!至於作為親娘的,是慈母多敗兒的模式。也許,家庭倫理不是這電影的主題和賣點,故這樣的文戲場面一切從簡了。

至於武打場面,明明是電影的主菜。。可是,我覺得精彩欠奉,不算好看。鄒世龍曇花一現的父親角色叫我可惜。。然電影中識打功夫的人和不識打功夫的人比武就更令我搲頭兼失望。一個有武功根底的演員對一個沒有武功根底的對手做打鬥,遷就對方反射能力比較弱閃得不夠快,於是刀光劍影下收多過放免打出真意外,起手踢腳配音配得再實在,鏡頭下那拳腳窒住窒住的感覺仍彌漫電影大部份,令我失了為角色緊張的投入興緻。。跟西方人比擂台多好笑,最大失敗是作為電影壓軸一場比武,中村獅童除了是日本人外,他的舉手投足都沒有武者的氣度和形格。。打的辛苦,睇的我都辛苦。學武之人,懂得收放自如,但因為鏡頭及無辜的對手,收放就成了一堵無形的阻力,沒法清脆輕靈。

相比少林寺時期的硬橋硬馬,這只是一套李連杰拍的功夫電影。

至於霍元甲,電影將他的打擂台要第一的輕狂歲月舖得過長,滅門之禍發生得太後,整個人生轉捩點的下鄉日子卻太簡,為國爭光則太兒戲太草率。。於是,由他重回天津為國之顏面而再過擂台的日子去表現「中國人的武德」及去講解何謂「武德」也顯得不倫不類。莫非放下屠刀立地即成佛?

於是,連場比武之間,我很難為霍元甲的死而感動。